资讯

自主电动牵引车在阿联酋机场试运行

原创 2025-09-15 10:21 南山 来源:AGV网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的地面服务企业 dnata 公司最近在迪拜世界中心机场(Dubai World Central, DWC)推出了一批自主电动牵引车(autonomous electric tractors),用于地勤搬运行李与货运单元(ULDs)在航站楼与飞机之间的牵引任务。这些车辆目前已纳入日常运营,并在当地民航管理机构批准下,在空侧(airside)环境中进行现场试运行,此举被广泛认为是机场地勤自动化的重要里程碑。

dnata 此次部署的自主牵引车是由 TractEasy 公司提供,采用 EasyMile 的无人驾驶技术平台。首批共六辆,这些电动拖车能够一次牵引多达四个 ULDs,同时按照预定路径在空侧以最高约每小时 15 公里速度行驶,以替代传统由人驾驶的牵引车执行重复性、高频率的地勤牵引任务。通过这些自主车辆的使用,dnata 期望地勤人员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更高价值的工作,如行李处理、更快速的装载/卸载协调与安全监控等职能。

这项试点是在阿联酋民航管理局(GCAA)批准下开展,该机构已于 2025 年中获得首个在空侧现场环境中试运自主行李推车的监管许可。此批准流程涉及多个相关方,包括 DWC(迪拜机场)、dnata 与 GCAA,本地法规及空侧作业安全标准被用于约定该类车辆运行的边界与安全规则。

从技术与运作细节来看,这些自主牵引电动车在设计上具备多个关键特性:其一,路径是预设且受控的,以确保与航站楼、跑道及其他地面设施之间的空间冲突最小;其二,这些车辆在速度与负载间取得平衡,虽可牵引多个 ULDs,但在速度上受限以保证安全性;其三,系统具备 Level 3 自动化功能(需人为干预较少),计划在约2026年推进到 Level 4 自动化,使车辆在指定控制区域内实现更自主的导航与任务调度能力。

这一项目的背景是 DWC 机场规划容量非常庞大——预计年旅客吞吐可达 2.6 亿人次、货运量 1,200 万吨, 使其成为适合进行地勤自动化与机场智能化基础设施试点及部署的“未来机场”之一。

Dnata 的 UAE 地勤运营高级副总裁 Jaffar Dawood 表示:“将自主牵引车辆纳入日常操作,对 dnata 及航空业来说都是重要一步。随着航空旅行恢复与运营需求增加,自动化将是建设更智能、安全与富有韧性机场基础设施的关键。” TractEasy 的首席执行官 Rich Reno 则指出:“自主地面支援设备(autonomous GSE)的采用正在加速。我们很荣幸能与 dnata 合作,在安全的前提下为他人铺设自动化运营的路径。”

从行业视角看,这种部署比单纯展示或小规模试验更具意义。它体现以下几点趋势与启示:首先,法规机构与机场营运方开始为自动化设备提供制度支持与监管明确性,使得像 GCAA 此类机构成为技术落地的重要推动者;其次,高频重复性地勤任务(如行李牵引/ULDs 移动)是自动化优先切入点,这些任务安全风险相对可控、标准化程度较高,且收益能迅速体现;再次,在速度与安全之间的权衡成为设计与运营关键——虽然自主牵引车辆速度并不高,但其一致性和可靠性优于人工驾驶在疲劳或不确定条件下的表现。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空侧环境复杂多变,天气、地面状况、交通密度、其它地勤车辆与人员共用路径都可能对自动导航系统产生干扰;再者维护与电力基础设施、充电调度、备用电源与故障响应机制必须成熟;此外,投资回报周期与整体安全责任分担也是机场运营商在决定是否全面推广此类设备时必须认真评估的问题。

dnata 在迪拜机场推出的自主地面牵引车项目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机场地勤自动化从试验到运营常态化的重要标志。对于全球机场运营商而言,这个项目展示了一条可复制路径:通过合作制定监管框架、选择适合的任务类型切入,以及逐步升级自动化等级,以实现安全、效率与持续运营并重的智能机场未来。

中叉网观察

近年来,中国机场地勤无人牵引电动车(或自主牵引车)领域也出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以浙江吉鑫祥为例,该公司已在香港机场及航空货运基地试验部署无人牵引车辆,用于行李拖运与货柜拖挂任务。与国外相比,中国机场的地面交通密度更高、坪效要求更严、环境条件差异大(温差、尘土、湿度等因素影响明显),这为无人牵引解决方案的技术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了更严峻的考验。尽管如此,市场潜力非常可观。当前中国有超过240处机场在运行中,地勤车辆保有量巨大,若按每个机场保守替换或新增2050辆无人/电动牵引车估算,市场规模每年或在数十亿元人民币以上。此外,国家“双碳”政策、机场绿化改造要求以及人工成本上涨,都将进一步推动无人地面服务设备的引入。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合力、中力、吉鑫祥、旷视科技、嘉腾机器人等企业也纷纷投入研发资金,布局该领域。未来三到五年内,中国公司若能在导航系统、冗余安全设计、车辆调度算法、认证标准等环节取得突破,有望在自主牵引这一新兴场景中与国际厂商展开正面竞争,并实现从局部试点向规模部署的转型。

0 0

网友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