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700多个极飞智能电动阀,“种”在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

转载 2025-08-21 13:07 极飞科技
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这里是塔克拉玛干,中国最大的沙漠。延绵 33 万多平方公里,约合 10 个海南岛面积,能装下整个意大利。

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大部分动植物以及人类都难以生存,被称为“死亡之海”,在维吾尔语中意为“进去出不来的地方”。

但另一方面,它也是“黑金之海”——地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中国能源版图的重地。

横穿腹地的沙漠公路,如同生命线般连接着沙漠中的油气田与外界,为工业运转、城市灯火和百姓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但同时,作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 85%以上的沙丘都处于流动状态,每年以几米至几十米不等速度在移动,不仅对这些“生命之路”造成严重的掩埋威胁,更在不断吞噬着人类与自然博弈的脆弱边界。

于是一场漫长治沙行动开始了人力科技代代坚守不断接力


沙漠深处

108 座井房“滴水成绿”

塔里木沙漠公路上车轮不断滚起细碎的黄沙放眼望去公路连绵起伏的金色沙丘。一开始还是清晰出现眼前,越往深处开,就逐渐被淹没在一排排梭梭树背后。这是多年努力治沙成果

这条北起轮台,南至民丰的沙漠公路,全长 522 公里,其中沙段长 446 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沙漠公路。从前期勘探到全线贯通,修路花了 5 年时间,而“治沙保路”则历时 30 年,如今仍在继续。

塔里木沙漠公路的起点

沙漠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要止血疗伤在前期,项目组独创“草方格”固沙技术,利用新疆博期腾湖丰富的芦苇资源,编织成 1 米长宽的方格,通过人工铺设扎入沙地,来阻截风沙沙面稳定后,植树造林才能事半功倍。

2003 年,全长 436 公里的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启动树种柽柳、沙拐枣、梭梭等优良防风固沙灌木为主抽取高矿化度地下水进行滴灌,全线钻凿水源井 109 眼108 座水井房拔地而起,守井人的身影开始在这片荒漠中扎根,一条绿色生命带沿着公路缓缓生长开来。

井房、防护林、太阳能光伏板,构成了塔里木沙漠的独特风景


科技接力

“守井”迎来新方式

照顾好这片生命之林并不容易。

108 个井房,每个相隔 4 公里,单个井房需要管理 56-60 个阀门。以井房为中心,守井人每天要在前后 2 公里的路段往返重复着撬井盖、下井开关阀门、巡查管线、检修故障等一系列工作无论烈日当空还是沙尘肆虐中断因为这里不能没水喝

传统灌溉设备已埋在沙下至少 15 年的时间,伴随的老化问题让守井人操作会比较吃力

顺利的话守井人花两三个小时就能收工。可一旦遇上故障,尤其在极端天气下,可能就需要 10 个小时甚至更久。

平均年龄 50 岁的守井人们还要面临另一重挑战——沙漠公路上川流不息的重型货车,让常年往返于路边的他们时刻面临着安全隐患。在风沙弥漫的天气里,能见度降低更让这种危险成倍增加。

巡井时,守井人王叔会穿上带亮色马甲的防护服,既提醒往来车辆注意到自己,又能抵挡坚硬灌木的划伤

智能电动阀的出现,让这场与自然的拉锯战迎来了新转机

新疆极飞合作伙伴王峰率先接下了 12 个井房的智能改造任务,第一阶段需要先把传统水阀变为智能电动阀。项目从 5 月开始动工,目前已完成 7 个井房的升级,预计 10 月底全线完工。

届时,除超 700 个智能电动阀外,注入式施肥机、智能用电开关、农业智能相机以及更多极飞智能农场设备,都将跟防护林一起“种”在沙漠里。完整的智能灌溉管理系统,将助力这些井区实现远程智能值守,呵护防护林生长。

从高处看,智能电动阀仿佛和身边的防护林一起被“种”进沙漠里

这场从传统到智的变革,正在悄然改变着沙漠防护林的养护方式。

首先直观体现在守井人的工作日常。曾经需要烈日来回奔走路边,如今坐在井房通过一部手机就能远程开阀还能实时看到每个设备工作状态,异常情况马上提醒,有针对性快速检修

这不仅大幅降低了工作强度,更让整个灌溉管理变得精准高效沙漠驻扎了 1守井人王叔深有感慨没想到科技发展这么快点一下手机灌水原来几个小时现在几分钟太简单了放在以前根本不敢想

以前需要大热天走出去开阀,现在王叔只需要坐在井房就能掌握灌溉情况


精准解渴

“智”造沙漠绿洲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让每一棵树都能喝到水、喝饱水,是沙漠灌溉的头号任务

由于沙漠地形高差影响,地下四通八达的管道压力也有所不同,水压“近大远小”的情况很常见。而公路两边的林带面积十分广阔,西林带30 米,东林带甚至达到 40 米。这样的宽度让的问题更加凸显,不仅影响灌溉效果,更直接制约了防护林树木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

只有防护林生长得足够坚韧强大,才能有效阻截风沙

智能电动阀的应用,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为这片沙漠绿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均衡守护

“以前我这里开 2 个阀,有时候压力都上不去。现在不仅手机能开阀,还能随时调整水压,一次可以开到 5 个阀了,能灌更多了,高的地方也能上去这对比下来还省水了。”说到这里王叔还是觉得十分神奇

更难得的是,在这片极端天气肆虐的沙漠里,智能电动阀始终坚挺按照指令为每棵树木稳定输送生命之源尤其是刚补种的幼苗,根系尚未扎稳,每一滴恰到好处的水分都弥足珍贵。老树防风固沙,新苗接力生长,才能让这条“绿色长城”真正绵延不息。

沙漠里的智能电动阀总是“饱经风沙”,但一点不影响工作效率

王叔不禁感叹,这一两年沙尘暴频率越来越,给养护增加不少难度,庆幸阀都能扛住,“真是帮上大忙了!”

不仅塔克拉玛干,放眼全球,沙尘暴已成为人类的共同挑战。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数据,过去 20 年,全球沙尘暴事件增加了 25%,影响着全球 150 多个国家,不仅威胁着数亿人的呼吸健康,更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供应等关键经济领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直接损失。

面对这一挑战,中国一直积极推进荒漠化防治就在去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实现了 3046 公里生态屏障全面锁边“合龙”值得一提的是,极飞智能灌溉阀同样也参与了这项工程,为锁边的罗麻精准输送生命之水助力生态修复

从沙漠深处到边缘地带,极飞智能灌溉的足迹,正悄然改变这片干旱的土地


治沙守井终不悔

绿染黄沙志不移

寻常大田、果园里装阀,快速简单,但换成了沙漠,则是人力与自然环境的艰难角力。

灼热太阳下扒开厚重找到下到狭小井下空间锯管胶粘货车开过沙尘漫天混着豆大汗水迷糊双眼……这是动工以来极飞合作伙伴王峰安装师傅日常本可以不吃这个认为非常值得

安装师傅邓叔下井装阀

这条沙漠公路人类征服自然壮举奇迹,这里才能有人才能种树才能有未来我希望尽自己努力科技带给这片防护林它们长得更好将来也可以很自豪告诉孩子这条路没有掩埋爸爸也有出一份力

一顿奔波后王峰终于能靠墙歇口气,一边缓神,一边安排下一步安装

在这片广袤的沙漠中,与王峰有着同样信念的,还有那些驻扎多年的守井人们。起初,来到这里只是源于一份工作但看着亲手照料的树苗沙漠里一天天茁壮成长,这份工作渐渐变味变成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有人说,在沙漠里养活一棵树,比养大一个孩子还难。在这里,驻扎时间最长守井人已经有 2时间漫长的岁月里,他们早已把这片沙漠当成家,把每一株树木都当成自己的娃再难再苦都得管好

那时的井房没有冰箱空调,靠柴油发电机供电,每到夜晚就会断电。中午能用上电饭煲,晚上只能用燃气灶,所以我们常说'中午吃饭,晚上吃面'。天不行的时候,就出去井房外面院子睡,不然脸上搭块湿毛巾,也就过去了。”4 号井的守井人黄姐说道

回忆起往昔的艰苦岁月,黄姐的脸上没有愁容,反而带着"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然。去年开始,每个井房都装上了空调,网络信号也覆盖到了沙漠深处。守井人们不再“与世隔绝”,闲暇时可以刷刷视频、看看电视,还能不时与附近井房的家人小聚。荒凉沙漠也有了热气腾腾生活

除了耐旱灌木几乎每一个井房外,能看到守井人另外栽种的马齿苋,不时开出一些小花朵,他们亲切称之为“太阳花”。这些不起眼的小花白天迎着烈日绽放,夜晚就悄悄合拢,像极了守井人日复一日的坚守。

在广袤的荒漠中,也许难见姹紫嫣红,但在守井人的守护下,这些向阳倔强生长的绿色生命,才是更动人的色彩,点缀了沙漠,也种下了希望

代代接力的“治沙奇迹”,在这一刻开始具象化。这里曾是最荒凉的沙漠,但现在逐渐有了不一样的“活力”——基建的强大、科技的智慧、治沙人的坚守,让人类在这里有了扎根的底气,也有了与之共存的能力。向着阳光方向蔓延的绿意,就是最好的证明,只要一路向阳,再荒凉的地方也能生长希望。

0 0

网友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