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3D建模、卫星导航……防洪“黑科技”全上!
转载 2020-06-18 09:35 申娟 张金祺 赵哲昌 田涛 来源:人民铁道6月份,太原局集团公司管内正式进入汛期。今年,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防洪安全保障体系中,他们融入了更多科技手段、生态元素,助力防洪安全系数提升。
无人机、3D建模、卫星导航、二维码……众多科技手段出现在防洪现场。太原北站一场到五场的联线区域曾多次发生水漫线路,现在,每天都会有无人机在这一区段盘旋。
我们对防洪重点区段采取‘天眼’记录、3D还原、大数据分析。
无人机除了现场观测外,还能精确记录地形地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3D建模技术还原防洪重点区段的地形地貌,精准分析隐患,为后续整治提供数据支持。
太原局集团公司管内的很多铁路地处偏远山区。
有时候,去水害地点得走多条乡村小路和河道,除了当地工作人员,外人根本不知道路该咋走。
为解决道路难寻的问题,他们利用可自定义的导航软件,对段管内1011座涵渠、443座桥梁、31座隧道和28处防洪地点的里程进行收藏、标记,对乡村小道进行记录。
如今,通过导航,全段的人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到达防洪地段。
为了对防洪重点处所进行记录,今年,太原局集团公司在防洪重点地段还安设了700个二维码标牌,建立二维码档案,防洪人员通过手机扫码,就能马上了解该地段防洪重点、现场实时情况和应急抢险路线,为防洪安全加了一道科技锁。
在防洪重点地段安设的二维码标牌。
在运用科技手段提升防洪能力的同时,太原局集团公司还结合山西黄土高原的地质特性,积极推行生态边坡防护。
生态边坡防护是将装有草种的生态袋、生态格栅等在铁路两侧边坡进行固定,不仅可以分散雨水冲刷强度,而且随着袋内的种子发育成植被,能够有效解决路基边坡水土流失,同时兼顾铁路沿线景观和环境协调。
生态边坡防护特别适用于土质松软地段,与传统的防护方式相比,施工工艺简单,可就地取材,将边坡表层土壤装入生态袋,在两三名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即可进行快速铺设,仅材料成本就可降低50%。
目前,太原局集团公司已经在京原线、侯月线、太兴线等特定区段修筑了34处生态边坡,筑起了生态防洪安全屏障。
网友评论0条评论
相关资讯
更多- 700多个极飞智能电动阀,“种”在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
- 能塞进背包的无人机,如何替电网工人“走钢丝”?
- 护航世运,五度穿云!“海燕”无人机完成关键气象保障任务
- 航景创新FWH-1500亮相宁夏,300公斤吊运 + 5300米高海拔性能惊艳
- 技术赋能低空物流:羚控科技 XCD-160 助力重庆武隆首条无人机邮路成功运营
- 《中大型垂起巡检无人机维修保养技术规范》(T/AOPA 0087—2025)发布
- 响应国家战略部署: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牵头研制低空经济三项团体标准,产业链单位速来参与
- 展商速览丨2025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展商名录与平面图,一文掌握
- 关于征集参编《工业级无人机可靠性测试标准》起草单位的通知
- 中科晶锐亮相2025国际无人机大会,详解核心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