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大力士!央视直播:交大“海龙”号惊艳亮相!
转载 2018-05-30 14:14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来源: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5月29日,在位于青岛蓝谷的国家深海基地,第一次聚集了近十台中国最先进的潜水器,其中就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海龙”家族的三位成员。
深海“大力士”
大家熟悉的我国深海探测器有不少,比如“蛟龙”“潜龙”“海龙”等。我国深海探测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就体现在这些种类不同的“龙”上。最近恰巧“龙”家族的最新成员们在青岛深海基地聚首了。
在位于青岛蓝谷的国家深海基地,第一次聚集了近十台中国最先进的潜水器。其中有刚刚执行完科考任务的“潜龙三号”,还有大名鼎鼎的“蛟龙号”,它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在它们旁边放置的这几个大块头,就是“海龙”家族的三位成员,它们是一种遥控水下机器人,擅长局部作业、定点精细探测。
“ 它有几个指标是顶级的,一个它是6000米的无人遥控潜水器,6000米是深水和超深水一个界限,另外它的实际上功率达到了170马力,超过150马力的就叫做重作业型。所以它是超深水的、重作业型的无人遥控潜水器。”
——海龙系统总师、上海交通大学葛彤教授
技术亮点
“海龙III”ROV是由中国大洋协会支持的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十二五”重大调查装备项目,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葛彤团队于2014年承担该项目的研制。“海龙III”最大作业水深6000米,作业功率170马力,是国际上少数几台超深水重作业型ROV之一。该套系统充分考虑深海矿区勘查的应用要求,提升标准化、模块化的水平,具备海底自主精细探测、重型设备搭载和多装备协同作业能力,极大提升了深海ROV水下作业能力和效率。
研发历程
为增强我国深海资源调查和开发能力,受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委托,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从2001年开始深海ROV技术研究。经8年艰苦攻关,建立起深海ROV自主技术体系,并于2009年研制完成我国首台深海观测和取样型ROV“海龙”号,在东太平洋鸟巢区发现大型深海活动“黑烟囱”,标志着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能用水下机器人开展深海热液调查并获取样品的先进国家之一。
在“海龙”号基础上,水下工程团队聚焦深海ROV技术创新和工程化能力构建,发展出海龙II、海龙III、海龙4E系列“海龙”ROV工程型号,实现了深海ROV技术从科研样机到应用装备的跨越。“海龙”已成为我国深海ROV代表性自主品牌,我国大洋调查“三龙”潜水器体系之一。在科技部、工信部和中国大洋协会的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团队正在不断突破新技术,力争在2020年向海底万米深渊挺进。
优秀团队
上海交大水下工程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朱继懋教授是研究所的创始人和“海龙”号ROV的总设计师。2008年,葛彤从朱继懋手中接过指挥棒,带领团队开始了打造“海龙”家族的征程。十年多的时间,伴随着“海龙”家族的成长,也培养起一支年轻和充满激情的团队。团队见证了我国深海ROV技术从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到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进步历程。技术的进步只有与实际的应用相结合才能实现其价值并具有生命力,而我国在ROV的应用能力和产业化方面仍与国际海洋强国存在很大差距。推动深海ROV及其代表的水下遥控作业装备的产业进步,推动建立海上应用能力,是时代赋予水下工程团队的使命和责任。
一件件大国重器成功研制的身后是代代交大人科技强国的创新与执着;一次次科学技术创新突破的背后是交大科研团队踏实耕耘的付出与坚守,向所有科技工作者致敬!为交大智慧点赞!
网友评论0条评论
相关资讯
更多- 第十五届中国航展 | 云洲智能无人艇编队上演“激浪追击”
- 云洲智能救生装备亮相2024全国首届水域救援综合技能公开赛
- 巴黎奥运会水上开幕式惊现无人艇!你认出来了吗
- 广州沥心沙大桥被撞 云洲智能无人船参与现场救援
- 共筑AI新生态 赋能海洋新科技 | 吉影科技荣获“2023年度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行业创新活力奖”
- 响应“一带一路”共建 助力“中国智造”走向全世界 | 吉影科技精彩亮相美国-2024国际消费电子展CES!
- 2022全球无人系统大会完美谢幕 云洲智能参与定义行业未来
- 湖南广电打造科技文旅典范 云洲文旅无人船亮相首届岳阳市旅游发展大会开幕式
- 云洲智能成为CTDU中旅联合作伙伴 共绘“科技+文旅”新蓝图
- 2022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 云洲智能发布多项海洋无人艇应用开创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