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地面车辆(UGV):战时前线补给体系正在被改写
原创 2025-11-24 09:26 南山 来源:无人系统网在俄乌东部战线愈发白热化的当下,无人机已经改变了战场上空,而现在,地面机器人也开始重塑地面的补给方式。英国广播公司(英国 BBC)近日刊文披露,在乌克兰东部城市波克罗夫斯克(Pokrovsk)一带长约 30 公里的“杀伤地带”内,乌军大量依赖无人地面车辆(UGV)向前线运送粮食、水和弹药,地面机器人正在成为一线士兵的“生命线”。
报道聚焦乌克兰武装部队第 5 旅在波克罗夫斯克及其毗邻城市米尔诺赫拉德的作战实践。该地区是乌军在东部的关键交通与后勤枢纽,也是俄军集中施压的方向。俄方大批侦察与攻击无人机长期盘旋在前线上空,将前沿阵地至后方补给点之间的道路变成高度暴露的“杀伤走廊”。在这种环境下,无论步行还是乘坐装甲车辆穿越,都面临极高风险,大批士兵在补给途中牺牲或负伤。
为了在高威胁环境下维持前线供给,第 5 旅引入了一种小型履带式无人地面车辆。BBC 报道称,士兵们在无线电中把这种机器昵称为“玩具”,但它承担的却是攸关生死的任务——在黑夜或掩护条件下,悄然将食物、饮水和弹药送到一线火力点。一名士兵在完成一次任务后通过电台简短汇报:“玩具已经送达”,背后代表的是一条补给线路在无人值守条件下被打通。
据引用 BBC 报道的多家欧洲媒体转述,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的部分前线阵地,目前多达约 90% 的物资补给已经依靠地面机器人完成,传统由士兵徒步或者乘车执行的短程补给任务,正在快速被远程操控的 UGV 所取代。这些平台通常采用低矮车体和履带或大尺寸轮胎结构,以减小被发现概率并提高在泥泞、弹坑遍布地形上的通过性,同时通过加装摄像头、红外成像和无线电中继,实现远距离遥控。
从技术构型看,这些无人地面车辆多为开放式或模块化平台,可以快速在不同任务间切换:既可以搭载弹药箱、饮水和口粮,执行补给任务;也可以加装担架、卷扬装置,用于在火力覆盖区内转运伤员与遗体;部分型号甚至加装机枪或榴弹发射器,用作近距离火力点。**美国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RFE/RL)**在此前一篇前线报道中援引代号为 “Elektryk” 的乌军营长介绍称,地面无人平台在顿涅茨克地区已被广泛用于侦察、补给和直接攻击,“有的任务可以坚持几百公里,有的则在几分钟内被摧毁”。
从作战效益上看,UGV 最大的价值在于重新分配了风险。传统作战模式下,前沿阵地的粮弹补给、伤员后送等任务需要士兵多次进出“杀伤地带”,在敌方无人机与炮火持续覆盖的情况下,人力损失极为惨重。加入地面机器人后,高风险路段的“穿越”由机器承担,操作员可以在更靠后的隐蔽位置远程驾驶平台前进,真正做到“让钢铁去冒险,而不是让士兵去赌命”。从长期看,这不仅关乎单次任务的成败,更关系到前线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和士气。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地面机器人上前线”的实践,并非由少数大型军工企业单向驱动,而是前线部队、志愿工程师团队和本土中小企业多方协同的结果。前线需求高度明确——抗打击、好维修、够便宜——促使设计者采用民用电机、电池组、商用相机和开源控制系统进行快速集成,在战火中不断试错迭代。对于关注无人系统产业链的企业来说,这种“战场驱动创新”的路径正在形成一个独特的试验场:产品更新速度极快,成功方案可以迅速规模化,而设计缺陷则会被毫不留情地“筛掉”。
同时,地面机器人也暴露出新的技术瓶颈,包括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保持稳定通信、在低能见度条件下实现可靠导航、如何抵御敌方无人机和电子战系统的反制等。以波克罗夫斯克方向为例,俄军无人机对道路和开阔地的持续监视意味着 UGV 必须尽量降低热特征和声学特征,并与空中无人机侦察、火力打击体系紧密协同,才能在“杀伤地带”内完成一来一回的任务。
陆战形态正被重塑的一个窗口:无人地面车辆与空中无人机一道,正在从边缘装备走向战斗序列的中心位置,成为未来战场上不可或缺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对于全球机器人与防务技术行业而言,波克罗夫斯克前线所发生的一切,正在将“地面机器人如何在极端威胁环境下可靠工作”这一问题,从实验室议题,变成迫在眉睫的现实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