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码垛机器人市场未来十年将从160亿美元增至267亿美元,行业加速“末端搬运”自动化变革
原创 2025-09-15 10:21 Mulan 来源:AGV网近日,市场研究机构Future Market Insights (FMI) 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全球码垛机器人(palletizing robots)市场正迎来稳步增长。根据预测,2025年该市场规模约为160.02亿美元,到2035年将达到267.3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5.3%。报告从市场驱动因素、行业制约条件、产品类型、应用场景到区域发展格局进行了系统分析,为行业未来发展勾勒出清晰路径。
报告指出,码垛机器人市场增长的首要动力在于全球制造和物流业对效率和生产率的持续追求。在食品饮料、医药、电子商务等行业,企业普遍面临着人力成本上升、订单碎片化与安全风险增加的挑战。码垛机器人因具备单次作业效率高、节省人工开支、提升安全性的特征,正逐渐成为企业改善供应链的关键选择。此外,疫情后全球供应链的波动也推动了企业加快自动化改造,码垛机器人由此获得更多应用场景。
然而,报告也强调了市场面临的制约因素。首先,高昂的前期投入成本对中小企业构成一定压力;其次,行业仍存在技能缺口,尤其在机器人系统编程、维护与优化方面,专业人才不足。部分行业客户对定制化需求较强,例如不同托盘尺寸和包装形式,这使得机器人系统切换难度和成本上升,影响普及速度。
从市场结构来看,按产品类型划分,“盒/箱(boxes/cases)”在2025年预计占据约33%的市场份额,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类别。按终端行业划分,食品与饮料板块占比最高,约46%,反映出这一行业对大规模、高频率装卸的迫切需求。在机器人类型上,传统的关节型码垛机器人因其负载能力强、适合高强度作业而长期占主导地位;而协作型机器人(cobots)则凭借安全性高、柔性强,在中小型企业和轻量化场景中快速渗透。
区域市场方面,北美和欧洲由于劳动力成本高昂以及严格的安全法规,成为码垛机器人普及的先行市场。亚太地区则在中国、日本、韩国的带动下成长迅速,尤其是中国的电商物流产业和制造业升级为市场注入强劲动力。报告认为,未来十年,亚太地区将成为推动全球市场规模增长的核心区域。
在竞争格局上,FMI 点名了一批全球领先企业:瑞士-瑞典 ABB Ltd、日本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日本 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 Ltd、日本 FANUC Corporation、日本 Yaskawa Electric Corporation、德国 KUKA AG、德国 Krones AG,以及美国 Brenton, LLC。这些企业长期深耕机器人和自动化产业,产品线覆盖不同负载等级和多行业场景。例如,ABB 的 IRB 系列在高速码垛和包装应用中表现突出,并在中国市场推出中端产品以满足本地客户需求;日本 FANUC 依托其在伺服和控制系统方面的优势,不断优化码垛路径算法,提升效率与堆垛稳定性;德国 KUKA 凭借重载机器人在汽车、饮料等行业拥有成熟案例;安川电机则在袋装、异形包装的柔性处理上具备竞争力。可以说,跨国企业的技术沉淀、标准化接口和全球服务网络,使其在全球高端市场具有稳固优势。
中叉网观察
从全球视角看,码垛机器人已从“辅助设备”逐渐演变为供应链环节的“关键角色”。在欧美、日本等成熟市场,自动化码垛几乎已成为食品、饮料、医药、零售行业的标配。而在中国,随着电商高速发展、快递物流的高频波动,以及“双碳战略”的推进,人工密集环节的成本和效率压力正在加速催生自动化需求。近年来,国内一批企业相继进入该赛道,包括:新松机器人、埃斯顿自动化、拓斯达科技、星猿哲科技等。这些公司凭借成本优势、本地化服务和对电商、快递、食品饮料等细分场景的快速适配能力,正在逐步形成市场影响力。
从竞争格局来看,国外企业在技术积累、核心零部件自主性、全球标准和跨国服务体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中国企业则更注重成本控制、交付速度和灵活性,能够更快满足中小企业对轻量化、柔性化码垛的需求。这意味着,未来中外企业将在市场形成一定分工:跨国公司牢牢占据高端、大规模应用市场,而本土企业则在中低端市场和快速迭代的应用场景中找到突破口。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工智能与视觉识别算法的进步,国内企业正加快追赶。如果本土企业能够在柔性夹具、3D视觉、路径优化算法等关键环节形成差异化优势,同时完善行业标准与售后服务体系,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码垛机器人市场的扩张不仅仅是规模的增长,更是行业形态的重塑。未来十年,谁能在“硬件+软件+服务”的闭环中率先完成突破,谁就能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赢得先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重要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