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比鲨鱼更致命的杀手”,战蚊之路走到哪了?

转载 2025-08-18 14:38 极飞科技
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七下八上,指的是每年的 7 月 16 日至 8 月 15 日,既是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也是降雨最集中、最猛烈的主汛期,今年就连北方也感受到这股又热又湿的广式热浪。

而当我们汗流浃背、浑身黏腻时,蚊子却迎来了它们的“黄金时代”:繁殖加速、叮咬频繁,登革热等蚊媒病成为夏日健康威胁的常客。

广东更是深受其害,台风“白鹿”刚走,“杨柳”又来,天空疯狂倒水,高温与暴雨交织,蚊媒疾病的风险进一步加剧。


图片源自网络,广州的暴雨让上下班显得格外困难

基孔肯雅热趁此爆发,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截止 7 月 26 日,广东累计报告本地病例 4824 例,是这个夏天蚊媒疾病的需要重要防范的典型。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被感染的伊蚊——“花蚊子”叮咬传播,而这拗口的名字源自坦桑尼亚,意为“弯曲起来”,生动描绘了患者因严重关节痛而弯腰的痛苦姿态,通常还伴有突发高热、肌肉酸痛,皮疹等症状。

图片源自北京疾控中心,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康敏指出:“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是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没有蚊虫就没有疫情传播。”

为应对风险,广东多地开展防蚊控蚊行动,极飞 R 系列无人车驶入城市,深入这些积水、蚊虫孳生区域,通过全天候喷洒作业,全力守护市民与防疫人员的健康。


为何蚊媒病日益频发

广东的基孔肯雅热让人头疼,但放眼全球,这个问题久远而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年有超过 6  亿人感染蚊媒疾病,数十万人因此丧命。

源自世界卫生组织 2024 年全球虫媒病防治策略报告

为什么像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这类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频率和传播范围都在不断扩大呢?


气候变化——蚊子的“超级孵化器”

全球变暖导致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近百年气温已升高约1.1℃,空气也从而可以储存更多的水汽,暖湿气流和天气系统叠加,会让降雨集中在短时间内爆发。

而这样的条件,为蚊子繁衍和疾病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

蚊子的幼虫在水中发育,温度是决定其生长速度的关键。在 25℃ 至 30℃ 的理想温度下,蚊子从卵到成虫仅需 7-10 天,比常温下快一倍,种群更新换代加快,蚊子数量指数增长。


蚊子的幼虫也称孑孓与成蚊

高温下成蚊的新陈代谢旺盛,活动能力和搜寻猎物的欲望都达到顶峰。

蚊子是微小的生物,极易因水分蒸发而死亡。但是,当空气湿度维持在 60% 以上时,能有效防止其脱水,拥有更长的寿命,蚊子将拥有更多吸血和产卵的机会,进一步壮大其族群。

可以说,高温加速了蚊子的“生命时钟”“攻击本能”,高湿为蚊子提供了“天然保护罩”高温环境也加速了病毒(如登革病毒)在蚊子体内的复制速度,增强了疾病的传染性。

因此,在这样的天气里,蚊子不仅数量更多、寿命更长,叮咬也更为频繁和“致命”,原本夏秋季流行的疾病季节延长,也从热带疾病向温带扩散。


全球化与城市化:病毒的“快车道”

当人在疫区被“花斑蚊”叮上一口,带着病菌登上飞机,飞到新城市,当地蚊子叮咬病毒携带者后,再叮咬居民,就完成了一次病毒的传播。

在蚊媒病例数量暴涨的背后,全球化带来了频繁的国际旅行和贸易,为受感染的旅客和蚊子提供了跨区域流动的便利。


拥挤的城市交通枢纽

与此同时,快速且无序的城市化进程也为蚊子创造了大量的生存空间。城市中的废弃轮胎、花盆积水等地,都成了理想的孳生场所。城市的高密度人口,则为蚊子和病毒提供了丰沛的营养来源。


蚊子——不断进步的“超强适应力

更糟糕的是,作为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等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不仅能在各种小型积水中繁殖,虫卵还能在干燥的环境中存活很久,一旦遇到水便能孵化,这种特性极大地增加了防蚊控蚊的难度。

图片源自东方网

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薄弱,缺乏有效的蚊媒监测控制体系,以及快速的疾病诊断和应对能力,导致疫情难以得到及时的有效控制

因此,蚊媒疾病的频发并非偶然,而是气候变化、全球化、城市化、物种演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面对这一持续性的公共卫生挑战,我们需要更有力的行动。

不断更新的防蚊防线

比尔·盖茨曾说,蚊子一天内夺走的生命,比鲨鱼一个世纪的总和还多。

自 1881 年古巴医生卡洛斯·芬莱揭示蚊子是疾病传播媒介以来,人类与它的“攻防战”已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最初的防线很简单——清除积水,用油封住水面,睡觉拉好蚊帐,方法原始却有效遏制了部分疾病的传播。


图片源自网络

20 世纪中叶,DDT等化学杀虫剂登场,让疟疾、黄热病等在部分地区得到有效控制。

可好景不长,DDT 的毒性破坏了环境,蚊子还练出抗药本领,疾病卷土重来。

这些历史教训促使我们意识到,依赖单一工具的被动防御,终究不可持续。

如今,全球防治正在转向综合病媒管理强调多策略结合、社区参与与科技创新,从单一作战走向系统作战

在疟疾等高风险地带,防蚊变成一件时时刻刻的事。

白天,墙壁和屋檐喷上药水,趴上去的蚊子活不了多久。

夜里,人们睡在长效杀虫蚊帐(LLINs)下,细密的纤维网里融合着杀虫剂,三五年都能针对蚊子释放药效。


图片源自网络

出门前,则抹上一层对人温和且安全的驱蚊剂。

而防治团队为了不给蚊子“练出免疫力”,还会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杀虫剂。

与此同时,生物与基因技术正在逐步应用在防蚊控蚊领域

通过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细菌的蚊子,可以阻断病毒在其体内的传播链条。

埃及伊蚊中的沃尔巴克菌感染机制

而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多种方式阻止蚊子繁衍后代,例如让雌蚊后代夭折,或使雄蚊不育,从而逐步削弱整个种群。

中国、印尼、巴西等地还在探索 RNAi 生物杀虫剂与声波杀幼虫等新方法,进一步扩展了防控手段的多样性。

不过,环境与社区管理依旧是防蚊的地基,定期清理积水、保持排水畅通、向大家普及防蚊知识,以及随时监测蚊虫情况,都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使用无人机喷洒杀虫剂,并借助 AI 识别水体分布和蚊虫分布密度尝试更精准的防蚊控蚊。

在此次的防蚊控蚊行动中,广东也试点了多种创新手段,覆盖了从幼虫到成虫的各个阶段,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综合防线。

在幼虫防治阶段,佛山的池塘里,城管部门投下了 5000  多条会吃蚊幼虫的“灭蚊鱼”,通过捕食蚊子幼虫和蛹来控制数量,避免了化学药剂对环境的污染。


图片源自网络

在成虫防治阶段,南方医科大学研发的“电子哨兵”——媒介蚊虫自动监测仪,里面放了模拟人体气味的诱蚊剂,专门引诱伊蚊靠近,一旦“上钩”,蚊子就会被消灭,还能实时监测该位置的蚊子数量,只要密度升高,就会立刻发出预警。


图片源自 CCTV

此外,除了中山大学的“蚊子工厂”,每周能“孵化”出数百万只经过特殊处理的“绝育”雄蚊。

科研团队还找到了一种“以蚊吃蚊”的方法,通过释放华丽巨蚊。

这种体型大出数倍的蚊子,幼年时期是伊蚊幼虫的天敌,成虫后则以花蜜为食,既不吸血,也不传播疾病。


图片源自 CCTV

各地的防控工作人员使用了无人机结合水体AI识别系统来精准定位积水点并撒药,既节约人力,又提升了效率。

珠海高新区甚至在公园、社区的排水口、通风井等地装下了 1 万多个防蚊闸、2.5 万个防蚊网。


图片源自珠海高新区,工作人员正在安装防蚊网

这种“生态治理 + 精准作”的创新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防控效率,也为应对日益频发的蚊媒病积累了可复制的本土经验

全球防蚊策略正在经历从被动应对、化学依赖,到主动防御、科技驱动的转变。

“智慧解法”破解消杀痛点

尽管科技手段不断进步,环境消杀工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城市中的绿化带、老旧社区和狭窄巷道,人工喷洒效率低下,容易形成防控盲区,消杀覆盖难

药物喷洒人员长期暴露在高温、潮湿、蚊虫密集、药物浓度高的复杂环境中,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危险大

消杀行动缺乏实时作业记录效果评估,导致防控工作难以追踪和优化,监督难

化学药剂的大规模使用,带来了蚊子抗药性和环境污染的双重风险,环境压力大

在广东一线防蚊控蚊工作中,极飞 R 系列无人车展现了其环境消杀的实用优势。


R 系列无人车在黄埔街道消杀

通过精准喷洒,可以实现药雾均匀覆盖,这减少了化学药剂的浪费与环境二次污染。

通过远程操作,将人员与危险环境隔离,降低了防疫消杀人员承受的健康风险。

全天候的作业能力解决了人工夜间作业的困难。

此外,路径规划帮助消杀人员选择最佳路线,并根据路径记忆进行自主作业,让作业更轻松的同时,还将记录每次作业数据,为系统化防控提供数据参考。

当前,极飞 R 系列无人车已在广东多地投入防蚊控蚊行动中,防疫消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无人车的消杀范围更广,效率是传统人工的四到五倍,而且远离药物,安全多了


R 系列无人车在深圳消杀

如今,防蚊控蚊工作与生物防治、新型消杀设备与气象监测等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更早预防、更快响应、更安全守护居民健康。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落地,更是由空地一体、智能驱动、生物科技与数据互联构成的系统化防控,让防控走向主动、持续、智慧的守护。

我们希望,通过科技的介入,让公共健康得到实实在在的保障。

0 0

网友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