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监测长臂猿,可以离它多近?
转载 2020-11-18 15:54 南海网 来源:南海网11月17日海南长臂猿调查组从海南长臂猿5个家族群栖息地内的20个监听点陆续撤离为期7天海南长臂猿大调查活动野外监测进入尾声在本次调查中调查组首次采用无人机技术拍摄为长臂猿栖息地进行3D建模并通过对长臂猿鸣叫声音的录制探索建立长臂猿声音数据库为接下来长臂猿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在白沙青松乡斧头岭,长臂猿树上飞跃。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尝试:无人机的入局
广袤的热带雨林里,海南长臂猿一个摆臂便能荡到十几米开外,而地面上的调查队员往往需要翻过陡坡深谷,不仅面临道路漫长、崎岖危险的问题,也极大影响了调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考察队员在浓雾中走过山崖。记者 李昊 摄本次长臂猿调查首次运用无人机技术辅助开展调查,无疑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无人机的技术优势一方面,无人机从空中俯视的方式,具有大纵深、广视角的特点,能与地面队伍形成有效配合;另一方面,“无人机+热成像”技术能更好地在夜间展开监测,帮助填补海南长臂猿夜栖行为等方面的研究空白。
考察队员在夜间进行监测工作。记者 李昊 摄
“与此同时,无人机技术还能帮助我们快速获得高精度的栖息地植被覆盖情况。”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博士刘国琪介绍,通常他们会采用“卫星遥感”和“大样地”的方式进行监测,但前者精度不够、后者效率太低,无人机技术有效综合了两者的优缺点,构建起一套快速、准确获取植被类型和覆盖度的监测体系。无人机的使用争议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在于,不少专家对无人机是否会对长臂猿活动形成干扰存在争议。
在白沙青松乡斧头岭,长臂猿在树上活动。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为此,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在组织调查前,专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实验分析,经过综合对比,最终筛选出一款复合翼无人机作为本次调查装备,既具备多旋翼垂直起降的优点,同时又具备固定翼的长续航、低噪音、可滑翔的优势,尽可能降低对猿群带来的干扰。几天的观察下来,调查队员发现,海南长臂猿在不同行为模式下的抗干扰能力存在差异。“海南长臂猿上午鸣叫时,一旦有干扰会立即停止鸣叫,这时我们的无人机飞行高度大概保持在200米的距离;玩耍栖息的状态下,长臂猿抗干扰能力较强,无人机可以飞到100米;而一旦长臂猿入睡,它们对外界环境变化会变得更加敏感。”刘国琪表示,由于调查期间出现风雨天气等外部因素的叠加影响,目前尚不能确定无人机对长臂猿活动带来的具体干扰程度。发现:雨季里长臂猿抗干扰能力
“只闻猿声不见猿影”是不少队员在本次调查活动中留下的遗憾。突如其来的台风天气,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调查节奏,但让本次调查“歪打正着”地有了不少额外收获。
11月14日,海南长臂猿调查队队员冒雨开展调查。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台风天气期间,我们发现不少猿群出现鸣叫异常的情况,一些群体集体噤声,一些延迟鸣叫时间,一些则减少了鸣叫次数,这可能是猿群对特殊环境的应激反应。”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博士马子驭坦言,目前尚不明确雨天与猿群鸣叫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我们继续观察研究。”“往年的海南长臂猿调查几乎都在10月底开展,今年受台风影响,调查活动推迟至11月,恰好撞上了雨季和旱季的交替期。”刘国琪表示,包括调查期间也遇到了晴雨天的转变,这刚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观察海南长臂猿行为模式的机会。本次调查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今年8月刚刚喜添新丁的海南长臂猿第5个家族群(E群)。经过连续几天的监测,调查队员发现这个“三口之家”并无异常,这让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项目的“海南长臂猿繁殖生物学研究”课题负责人周江感到欣慰不已。
海南长臂猿E群(第五家族群)的母猿和幼崽“平平”。(资料图)“我们在多年的跟踪监测中发现,海南长臂猿幼猿几乎都是在旱季出生,今年出生的这只幼猿在雨季出生,让我们不免担心,没有带崽经验的母猿能否应对台风天气带来的觅食难等考验。”在周江看来,目前海南长臂猿第5个家族群生存状况良好,意味着它们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这也让他对这只幼猿的健康成长持乐观态度。探索:建立长臂猿声音数据库
在此次调查活动中,20个监测点同时启动长臂猿声音录制工作,音频经过统一编号后将进入此次调查的数据库,这将为长臂猿的监测提供另外一种依据。长臂猿叫声1.mp3来自南海网00:0001:05马子驭介绍,在长臂猿的鸣叫声中,包含着多个种群密码,这些声音密码能反映出长臂猿家族的喜怒哀乐与种群数量变化。比如长臂猿家族首领(公猿)发生变更时,种群鸣叫和合唱的节奏都会有相应的变化,不同种群之间的鸣叫声也不相同,经验丰富的监测队员能凭借鸣叫声判断出种群的位置以及是哪一个种群。长臂猿叫声2.mp3来自南海网00:0000:42可以预见,将大量的音频汇聚在音频库,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将是未来长臂猿保护与监测的一个重要方式。尽管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困难,但仍然值得期待。开展全面调查提供科学支撑
从风雨到放晴,从天黑到天明,11月17日,随着73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设立在海南长臂猿5个家族群栖息地内的20个监听点陆续撤离,为期7天的2020年海南长臂猿大调查活动野外监测调查即将结束,接下来将进入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阶段。“收获匪浅。”在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刘国琪看来,尽管受到台风天气较大干扰,但本次调查活动依旧亮点纷呈,既定调查目标顺利完成。目前,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正组织有关专家对本次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以期为海南长臂猿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蒋志刚教授与刘国琪博士。规模大,是本次大调查活动的第一个关键词。“这次活动我们派出73名调查人员,分成8个小组,分赴海南长臂猿5个家族群的栖息地,设立20个监听点,调查范围基本覆盖了海南长臂猿的常见活动范围。”刘国琪告诉记者,这是海南长臂猿大调查活动开展以来,参与调查的机构、人员最多的一次。73名调查人员来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和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既有动物保护领域专家,也有生态修复、植物分类专业的学者,他们根据各自的学科特长承担不同的分工,通过相互配合、联合攻关的方式,让本次调查活动得以高效运行。
其中一个考察小分队。“之所以能召集这么多专家学者,得益于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的平台优势。”海南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夏斐介绍,本次活动由去年刚组建的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负责组织实施,这也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以来首次由科研单位牵头组织的海南长臂猿调查活动。调查人员力量的强大,为丰富调查内容提供了有效保障。除开展海南长臂猿种群调查,本次调查活动还首次增设了长臂猿栖息地、栖息地内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专项调查。“比如长臂猿栖息地内的食物来源多不多,有没有天敌,生物链是否完整,这些都与长臂猿保护息息相关。”刘国琪表示,他们希望通过开展更系统全面的调查,进而为制定海南长臂猿保护发展方案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背景:
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热带雨林的旗舰物种,也是标志性物种,中国特有种,海南长臂猿仅在霸王岭地区有分布,虽然目前已经恢复到5个族群约33只,但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被我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被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CI)列为“全球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动物”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2020年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将2000万科研经费投入海南长臂猿保护生物学基础研究,以期摸清海南长臂猿种群栖息地情况,是开展海南长臂猿保护,帮助长臂猿种群快速恢复的基础性工作。2020海南长臂猿大调查即是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组织的一次重大野外考察。由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原国家濒科委常务副主任蒋志刚担任考察总负责人,共有来自海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黎母山分局、鹦哥岭分局,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山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海淀区陆桥生态中心,大理白族自治州云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中心等单位共70余人参加了此次大调查。
本次大调查是首次由国内科研机构及野生动物管理当局组织,由国内知名专家担任总负责人,国内各高校及科研机构、公益组织广泛参与的一次大规模海南长臂猿调查工作。本次大调查采用监听、录音、观察记录等调查手段,同时辅以无人机空中监测等技术手段。
通过本次大调查,主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全面系统地了解海南长臂猿种群和栖息地的基本情况,以便进一步制定科学、有效的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方案;加强对海南长臂猿种群和栖息地的监测,以人工监测为主实施各类监测技术综合体系的预演示和开发;利用此次调查,培养和锻炼一支稳定的野外海南长臂猿监测队伍。
网友评论0条评论
相关资讯
更多- 2025 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顺利开幕,共探低空发展新蓝图
- 2025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在沪盛大开幕!
- 同期论坛丨“未来沪上低空蓝图展望”通航圆桌论坛,邀您参与
- 活动邀请 | 首届低空经济会长论坛暨论剑区域低空经济发展高峰论坛,邀您参与!
- 展商速览丨2025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展商名录与平面图,一文掌握
- 关于征集参编《工业级无人机可靠性测试标准》起草单位的通知
- 大疆机场全天候值守工业园区,护航安全生产
- 中科晶锐亮相2025国际无人机大会,详解核心业务
- 同期活动丨东北证券主办的“翼”起金融,低空经济金融论坛,邀您报名
- 白鲸航线与中航工业计算所携手共创航空货运新纪元 ——W5000大型无人货运飞机航电及飞控系统成功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