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研发冠病检测机器人 20秒完成鼻腔黏液采样
转载 2020-09-22 21:09 联合早报 来源: 联合早报由本地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携手医疗机器人科技公司Biobot Surgical研发的新型智能机器人SwabBot,不但能安全地自行采样,而且更快、更准确,日后有望在客工宿舍和机场等地进行大规模检测。
参与研发的本地机构包括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新加坡中央医院和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
用户只需将鼻孔靠在机器上的一次性鼻架套件(nosepiece),再用下巴轻按前方按钮,套住鼻孔的套件就会微微往上移,方便拭子插入鼻腔。机器接着会将拭子轻轻伸入鼻腔约10公分处采样。
过程中若感到不适,用户可随时移开,机器会马上暂停采样。机器将拭子伸入鼻腔时,若探测到任何阻力也会立即将拭子撤回。采样后,工作人员会将样本放在试管中送去检测,也会清理机器及更换一次性套件和塑料保护套,方便下一人使用。
机器的采样过程由使用者启动,所以用户一般已做好心理准备,采样更顺利,前后只需20秒。相较下,医护人员采样时,病患可能因害怕突然退缩,以致须要重复尝试,采样时间反而更长,甚至多出一倍。
卫生部之前定下每天完成4万次冠病检测的目标,使用机器人不仅能大大加快检测过程,同时还能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
中央医院与癌症中心外科与肿瘤外科系头颈部部门副顾问医生莉娜(Rena Dharmawan)解释,医护人员采样时,需与病患近距离接触,这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尤其是病患在采样时难免会咳嗽或打喷嚏,使用机器人能降低这个风险。”
另外,医护人员须穿上个人防护设备为病患采样,长时间下来容易疲惫,机器人则不会有这个问题。“这能减少对人力的依赖,以及所需的个人防护设备,机器采样水平也较一致。”
新加坡保健服务集团和Biobot已为这项科技申请专利,并获卫生科学局批准注册为A级医疗设备。一旦推出市场,SwabBot可在客工宿舍、机场和学校等场所进行大规模检测。团队也在申请欧洲合格认证,以便日后推向海外市场。
这个花费三个月研发的机器人目前在临床试验阶段,至今有85名中央医院和观明医院的病患和志愿者已参与测试。
志愿者之一伍嘉庆(25岁,学生)受访时指出,医护人员与机器人进行拭子检测的最大差别在于,病患可以控制机器人的采样过程,因此感到较安心。“医护人员检测时,我会担心他们的手在抖,机器人则比较稳,也不会那么痛,检测过程比想象中快。”
网友评论0条评论
相关资讯
更多- 《brookings》:交织的前沿:能源、人工智能和中美竞争
- 《techxplore》:人类不断制造与我们形状相似的机器人--这有什么意义呢?
- 瑞士 Flyability 推出 Elios 3“智能返航”无人机仓库盘点迈入自主时代
- 丰田自动织机投资Cuebus城市立体机器人仓库系统
- MIT新计划显示欲利用AI和自动化“改造美国制造业”
- FieldAI 获 4.05 亿美元融资推进“物理优先”基础模型赋能通用机器人
- 霍尼韦尔携手Corvus无人机实现仓库盘点自动化
- 《logisticsbusiness》:“为什么人工智能会让供应链工作变得更强大?
- Gather AI 携手 Burwell推广无人机 AI 驱动仓储解决方案
- Oceaneering发布新型无人平衡重叉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