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无人机——人类在海洋探索中的延伸视角
转载 2018-08-16 08:48 无人机监管 来源:无人机监管提到无人机,在我们的传统意识里,它主要是天上的航拍工具,殊不知除了上天,无人机居然也可以下海,带领我们探索水下的未知世界。
水下无人机来源于“遥控潜水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般用于水下的极限作业。相比于陆地无人机的发展,我国水下无人机的发展较为缓慢,2016年3月24号,我国首款智能水下无人机“白鲨”才正式落地。
水下无人机之所以发展缓慢,是因为和陆地无人机相比,有着更大的技术难点。首先是设备的水下定位、精确控制等。除此之外还存在材料、通信、结构设计、防水、抗压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在做水下试验时,设备出了故障可能就在水下消失了,做试验的成本很高,经验积累的难度大、速度也会比较慢。
在最开始,水下无人机主要用在军事国防和石油勘探,体型庞大而且造价高昂。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水下消费无人机开始兴起。水下无人机也被用在了更多领域。比如海洋科考,渔业养殖,休闲垂钓,潜水运动,STEAM教育等等。
水下无人机的发展是大趋势,我国海洋面积大,需要从事水下作业的人也非常多,用水下无人机代替人工,可以避免人下水带来的不安全影响。水下环境恶劣危险,人的潜水深度有限,所以水下无人机已成为开发海洋的重要工具。
现在水下无人机领域还是刚刚起步阶段,真正有产品进入市场的更是屈指可数,目前,国内已经有一批企业开始抢先布局消费级市场,如深之蓝、鳍源科技、博雅工道、潜行科技、微孚科技等,但是还未有像大疆等航拍无人机领域的巨头出现。
据市场研究公司IDC预测称,2018年机器人与无人机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031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22.1%,到2021年更将高达2184亿美元。相较于快速增长期过后监管日趋严格的无人机市场,水下无人机作为尚待开发的新型应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
目前,水下无人机已经步入了发展加速期,资本市场对于这个新兴产业的兴趣越来越大。日前,国内水下无人机企业深之蓝宣布完成了新一轮融资,加上年初的Pre-B轮融资,两轮融资总额已经累计达到2.5亿元。据业内专家分析,到2025年,国内水下无人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800亿元。
在政策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着力提升技术水平,建立健全机器人创新平台,加强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作为强化产业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来落实。
同时国内水下无人机企业也需不断加强自身研发体系的建设,在技术创新上打造核心竞争力,并深入推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以及行业内的技术交流,不断学习更新已有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在政府政策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下,水下机器人将会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得到快速发展。水下无人机作为人类眼睛的延伸也会伸向更深的海域。
网友评论0条评论
相关资讯
更多- Automate 2025 (北美自动化展)5 月 12 日在底特律开幕
- 《Roboticsandautomationnews》:2025年20强自动送货机器人公司
- bauma 2025 展会上展示液压领域的进步
- bauma 2025 展出的全新电气化和自动化技术
- KHL :2025 年 Bauma 展会上值得关注的 5 件事
- IMEC 总裁Dave:构建未来的量子技术供应链
- 美国自动化协会倡议制定“国家机器人战略”以维护技术领导地位
- 德国弗劳恩霍夫:中国控制着锂离子电池几乎整个价值链
- 2025年叉车行业趋势:智能化与绿色发展并行
- 人工智能、智能智造和氢能是2025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聚焦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