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区域分化、电动化与美国关税交织下的全球叉车赛道重塑

原创 2025-08-18 11:56 南山 来源:AGV网

2025 年,全球叉车产业在“需求复苏不均衡—电动化提速—贸易政策扰动”的三股力量下加速重构。来自行业机构的报道显示:不同地区呈现分化走势,电动化和锂电滲透继续上升,而美国针对中国叉车的加征关税改变了部分厂商的国际布局与定价逻辑。本文在尊重原文要点的基础上,结合权威机构与企业公开信息,力求以数据与案例还原这一轮“战略性再定位”的产业图景。

2024 年行业经历“去库存的艰难一年”,进入 2025 年后并未出现普涨,全球市场呈现更强的“区域性”:北美与韩国预期下调,欧洲(剔除个别问题市场)、日本及东南亚相对乐观,背后既有宏观经济差异,也有供应链重构与自动化投资节奏的不同。中国与大洋洲相对稳定,其中中国以年约 80 万台的体量步入以更新换代为主的整固期。

北美侧的“需求侧紧缩”尤为典型:高利率与关税因素叠加,企业资本开支趋于保守。业内研究指出,2025 年初北美叉车“使用率”降至 46.9%,当月设备“运行工时”环比下滑 12.6%,反映出短期生产活动的收缩压力。与此同时,部分来自中国的叉车在美国面临最高至 25% 的加征关税,价格优势被侵蚀,影响了采购节奏与车型结构。

关税维度还存在“基准税+专项举措”的叠加与动态调整。2025 年春季起,美国对进口商品实施普遍性关税并辅以国别/品类加征;夏季则多轮谈判出现“关税停火期延长”的进展,以避免在零售旺季前大幅推高进口成本。这种“边谈边征”的不确定性,直接传导至供应链定价与跨境备货策略。

对比之下,欧洲的“去碳化驱动+产业政策拉动”正推高电动化份额。报道援引的判断称,在“绿色产业计划”等牵引下,欧洲电动叉车占比正由约 40% 向 60% 迈进;在锂电技术上,中国企业凭借在磷酸铁锂(LFP)与电池系统集成上的长期积累,具备一定性价比与安全性优势。以中国 比亚迪(BYD)为例,其“刀片电池”以 LFP 化学体系、结构安全与快充能力著称,并计划在 2025 年推出新一代产品,面向车用与工业场景的能量密度与安全性进一步强化。

在需求结构上,日本半导体与电动汽车相关投资带动对自动化与“无人化”搬运的偏好,东南亚则叠加电商高速成长与基础设施建设,对重载与仓储车型的拉动更为明显。总的来看,“区域—行业—场景”的组合差异,正在决定不同市场的车型结构与交付节奏。

企业侧的经营数据与表态,为上述趋势提供了“微观回声”。德国 KION 集团(KION Group AG)披露 2025 年上半年订单额同比大幅增长至 62.06 亿欧元,其中工业车辆与服务业务的新车与服务两端均有支撑;公司亦提示宏观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仍在。集团首席执行官 Rob Smith 表示,“第二季度供应链解决方案创下创纪录订单,我们正按既定目标稳步前进”,并称 KION 以“灵活、韧性、智能”的全谱系方案帮助客户使供应链“面向未来”。上述判断与报表数据印证了“新车趋稳、服务走强”的结构性特征。

日本丰田产业公司(Toyota Industries Corporation)则在财报问答中提到,物料搬运业务的订单积压平均约 6 个月,北美等地订单偏弱,但整体盈利改善迹象已出现。这一“偏弱但具粘性”的订单结构,也从侧面说明更新换代与服务化收入在利润池中的权重上升。

电动化层面虽“势不可逆”,但渗透路线并不完全同步。以对成本更为敏感的北美市场为例,短期利率和一次性购置成本的权重较高,影响了部分企业对锂电化的节奏选择;而在欧洲与部分亚洲市场,围绕 TCO(全生命周期成本)、排放法规与使用场景的均衡考量,使电动化推进更为顺滑。根据行业研究,2024 年全球对重心更偏整车替代的“平衡重”车型,锂电渗透尚不足两成(约 17.5%),仍有长期替代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服务与后市场”成为新的确定性增长点。过去两三年集中交付的设备,正进入维护与部件更换周期;同时,数字化远程服务、预测性维护与电池健康管理等功能渗透,带动单车生命周期价值提升。KION 在 2025 年上半年“服务业务显著增长”的披露,正是这一逻辑的注脚。

贸易政策对竞争格局的“再洗牌”同样清晰。报道指出:4 月起实施的美国对华进口关税,先抑后扬地改变了阶段性出货结构,出现“过渡期抢发货”的现象;按车型类别看,Class 1/4/5(电动座驾/内燃)受挫更明显,Class 2(窄通道)受内生竞争影响更大,Class 3.1(部分电动仓储车)则因性价比仍具支配地位而受影响较小。这一分类影响,正在推动品牌在产品线、价盘与本地化上的再配置。

对应策略上,中国安徽合力(HELI)与 杭叉集团(Hangcha)等品牌对美国的直接出口占比本就不高,再加之阶段性备货,短期冲击有限;长期看,投资布局更偏向欧洲与东南亚,通过建设在地产能与服务网络,弱化贸易壁垒与汇率波动风险。作为“无人化/自动化”的补强,杭叉在自动导引叉车(AGV/AGF)方案中采用 Kollmorgen NDC8 技术生态,反映了产业链在“软硬一体化”上的协同深化。

产品层面,电池系统仍是差异化的核心“零部件”。以比亚迪为例,LFP 刀片电池在结构安全、循环寿命与快充性能上的综合表现,适配多班制与高频充电的仓储场景;企业亦宣告 2025 年发布新一代刀片电池。对于寻求以“电替油”的用户,电池热管理、BMS 算法与整车能耗模型的组合优化,将决定“等效持有成本”的拐点何时到来。

从企业画像看,德国凯傲集团(KION )是 EMEA 区域销量领先的工业车辆与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商,旗下林德与斯蒂尔两大品牌在全球拥有 190 万台以上在用车队,业务覆盖 100 余国,并在仓储自动化、数字化与服务化上持续投入。与欧美同业相比,KION 在中国市场亦处于“外资头部”梯队。

日本丰田产业公司依然全球工业车辆龙头,长期受益于精益生产与全球渠道网络;面对北美订单偏弱与去库存的挑战,其以稳定的在手订单与供应链整合对冲波动。中国阵营中,比亚迪代表“电池—整车—充电”一体化路线,安徽合力与杭叉集团深耕“全谱系产品+区域深拓”,并通过自动化、软件与服务延展价值链。上述企业在各自赛道的纵深推进,共同构成了本轮产业再平衡的“公司样本”。

展望下半年至 2026 年,全球叉车产业的核心矛盾仍在于“需求修复的斜率”和“政策—汇率—成本”的三角博弈:北美若进入温和降息周期,有望修复资本开支与更新需求;欧洲将继续受益于绿色法规、能源结构调整与自动化订单;亚太中,东南亚的跨境电商与制造迁移将维持对仓储车辆与重载设备的双向拉动。贸易层面,如果“关税停火”能够延续,渠道备货与年度促销将获得更可预期的窗口期,OEM 与经销商也将相机优化库存周转与价盘策略。

总体而言,本轮“战略性再定位”并非简单的周期修复,而是建立在技术路线、政策环境与区域分工再平衡上的结构性演进:电动化继续推进但节奏分化,服务与后市场成为利润锚点,国际厂商围绕本地化与自动化深化差异化竞争。对用户侧来说,正确的“等效持有成本”分析、对电池与充电基础设施的全周期规划、以及在多关税制度下的采购与保值策略,正在成为 2025—2026 年的三大关键决策维度。

0 0

网友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