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中国农民成为无人机“飞手”
转载 2020-10-07 10:47 魏董华 李平 来源:新华社一家植保科技公司的无人机飞手。(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杭州10月6日电(记者魏董华 李平)在中国东部沿海的浙江省,农村里背着喷药器的农民越来越少,一架架平稳飞行在农田上方的植保无人机越来越多。
原先从事航海驾驶的28岁小伙徐跃3年前在家乡浙江中部的金华市创办了一家植保科技公司,主要为周边地区提供无人机植保服务。
“无人机植保占公司业务一半,以水稻田杀虫、施肥和杀菌为主。”徐跃说。
徐跃自己拥有60亩无人机农场,其中露天种植的场地主要用于培训各地种粮的农民。
“现在很多农民自己购买无人机,但无人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他们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徐跃说。
1990年出生的尚年军共拥有2000亩土地种植水稻、小麦和油菜。他准备购买10台无人机。
尚年军去年曾尝试过用无人机播种,效果令他十分满意。“800亩地,两三天就撒完种子,如果用人工辅助机器,一个人需要20天才能撒完。”他说。
像尚年军一样,越来越多的90后农民加入无人机“大军”,成为农民“飞手”。
在距离浙江1000多公里的河南省安阳市,当地有村庄组织了一支无人机植保服务大队,让农民通过这门新技术致富。仅2018年,这些农民“飞手”的年收入就超过了20万元。
农业专家表示,高科技和智能化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耕作方式,让新型农业的效率得到了提升。
尚年军说,与传统人工施肥比,无人机施肥更均匀、精准度高,一亩能省15斤肥料。从人工成本来看,使用传统耕作方式播种、施肥,一年需要的人工费用是使用无人机费用的3倍左右。
“无人机植保效率高,喷洒农药安全性更高。”徐跃说,无人机越来越智能,价格也不再高昂地让农民难以负担。
一些职业技术学院也相应开设了无人机应用专业,以培养更多职业飞手。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第五家开设此专业的高校。
植保无人机在给茶园喷洒药物。(受访者供图)
“无人机应用技术非常广阔,之前就有农业合作社希望我们开设类似专业为他们服务。”这所学院下属的航空与轨道学院院长戈秀龙说,今年他们第一届就招了70个学生。在3年的学习时间里,学生要学会无人机操作、维护,以及农药配比。
在中国,无人机产业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目光。浙江智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生产无人植保机的公司。负责人陆东明说,公司一年可以销售五六百台农业植保无人机,产值2000多万元。
“现在1台无人机作业面积是500亩到800亩之间,而农民一个人一天作业面积只有20亩。”陆东明说。
专家表示,农业已经向着智能化、信息化、机械化方向发展,长远来看,无人机或将成为农业生产必备工具,未来将成为一个万亿元级市场。
“我们的无人机装有北斗和GPS导航系统,目前全国有2万台左右的无人植保机,我们预判未来10年,无人植保机将达到10万台以上。”陆东明说。
网友评论0条评论
相关资讯
更多- 犇腾600重载无人机首次实现10千伏电杆空中运输及精准就位安装
- 媒体聚焦|全国首套“无人车机”协同电力巡检系统上线
- “中大型无人机地勘运输”团体标准立项获批,驼航科技、中飞院联合地勘头部运营企业九重天牵头
- 极飞科技赋能平谷,共建数智果园
- 《中大型无人机地质勘查物资运输作业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立项获批
- 沃飞长空|曹操出行发布“天地空一体化”共享出行蓝图,携手沃飞长空打造出行新体验
- 1500w南京无人机作业数据处理服务招标,南京·西安·河南等地的最新标讯商机丨低空项目
- 省政协副主席杨冠军莅临羚控科技参观指导,共话低空经济发展新机遇
- 驼航科技×宗申航发:2025智博会协同创新成果展示,技术协作激活产业创新链
- 征求意见|《民用无人机机巢通用术语》(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