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比亚迪进军无人机,大疆真正的竞争对手终于来了?

转载 2020-08-17 10:34 Challey 来源:科技公众网

大疆真正的竞争对手终于来了(一)

作者:Challey

这几天,比亚迪成立新公司,进军无人机行业的事情在行业内被挖出来了。

2020年6月15日,深圳比亚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电子)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刘晓亮, 股东信息显示,深圳比亚迪电子科技是比亚迪旗下比亚迪精密制造有限公司100%控股企业。也就是比说亚迪电子是我们常常说起的那个比亚迪汽车完全控股。

截止2020年6月10日收盘,比亚迪股价收于68.68,一周涨幅11.7%。

比亚迪电子的经营范围包括无线电数据传输系统、智能消费设备、民用小型非载人无人机、航拍摄影设备及配件、手持式摄影设备、VR眼镜及其显示器和充电器的生产、研发和销售等业务,所属仪器仪表制造业。

无人机行业的说法是比亚迪涉及无人机、VR眼镜等业务,其实,这种说法温和而有失偏颇。很简单:比亚迪就是准备做无人机了。

为什么?

无线电数据传输系统:其实就是图传(无人机上的);

智能消费设备:意思就是消费类;

民用小型非载人无人机:就是我们常说的无人机,可能包括玩具类航拍无人机、行业用无人机,但不是亿航那种可以载人的;

航拍摄影设备及配件:其实就是无人机上的摄像机,包括云台等;

手持式摄影设备:类似于手持稳定器,既然做了上面的云台,手持稳定器水到渠成;

VR眼镜:可以第一人称(自我的)视角体验无人机飞行,或者观看无人机航拍图像的VR眼镜;

显示器和充电器:无人机的遥控器或者地面站屏幕及充电器。

这就是一套完整的无人机设备清单,去买一架大疆无人机,90%以上的设备就是以上这些。

看到这里,会有人说比亚迪一个做汽车的公司怎么可能与大疆抗衡。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跨界竞争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打败你的往往不是同行,而是跨界。这不是玩笑话,而是目前大型领域特别是垄断领域的商业规律了。跨界能够从新的角度新的领域来解决现有领域的问题,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正面竞争几乎不可能胜出。在无人机行业也是如此,面对大疆占有70%以上,消费类领域甚至达到9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几乎没有人能够有信心与其正面竞争,即使敢于出手,获胜的几率很微乎其微。

而在汽车行业的跨界有很大不同。

无人机在与汽车结合的试验有很多。

福特曾与大疆研究车载无人机起降技术。

2014年2月新德里汽车展上,雷诺就发布了一款概念车,配备四旋翼无人机。

2017年日内瓦车展上,路虎推出了车载无人机的量产车型。

不过车是量产了,无人机没有量产。

2018年,保时捷也推出了车载无人机,不过是先打开后备箱,然后从后备箱飞出来。

2018年,就传出比亚迪要做车载无人机。并有试验:比亚迪秦Pro通过车内DiLink中控大屏,直接操控无人机起飞。

品牌与行业

比亚迪虽然不是高端车辆品牌,但是在国内个人汽车和国内外大巴车系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品牌效应和一定的市场占有率。这样,如果比亚迪推出自己的无人机,那就可以在个人消费汽车市场相辅相成,反哺汽车市场,增强娱乐性,提高定位;在行业无人机市场能够完美与行业用途的车辆结合。

资源

如果要在无人机行业的渠道与大疆正面竞争,没有哪一个无人机公司能做到,哪怕一个新的公司投入巨资要把渠道建立起来也很难抗衡。可是,通过跨界打法,类似,大疆却很难或者说基本不可能在汽车行业建立比亚迪这样的销售渠道和平台。这就是典型的跨界资源优势。

战略布局

从战略布局来看,比亚迪在无人机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比亚迪这样的大型企业来说是比较小的,从注册资金5000万就可以看出。可能对于一个新的创业公司来说5000万已经很多了,可是对于比亚迪来说这就是毛毛雨。但是这对于比亚的战略来说是非常巧妙的。进军无人机高科技产业,既提升了比亚迪的科技含量,同时以很小的资金提高了车企的定位,一旦无人机项目成功,比亚迪(Build Your Dream)向高端定位的梦想又前进了一步。当然,依托庞大的汽车市场,比亚迪还可以有更多的战略布局,而这些,可能恰恰是大疆缺少的。

市场协同

市场方面,一架消费类无人机从三五千到一万左右,如果单卖,可能消费者觉得很贵,如果放到汽车上作为汽车的一个高端配件,那十几万几十万的车配一架几千块的无人机,加上无人机这个高大上的产品,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来说要快很多,对于企业的营销推广和销售来说要简单的多。同时,在行业方面,一台大巴或者行业特种车辆,动辄上百万几百万,便宜的也要大几十万,配备一架几十万或者十几万的无人机也是轻轻松松的事,况且还是专门针对有特殊用途的设备。

打败你的往往不是同行,而是跨界。

而消费者、政府和市场也都希望出现竞争,而不是垄断。

面临几乎独占市场的大疆,对于比亚迪电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怎样做出一款优秀的无人机了。

大疆真正的竞争对手终于来了(二)

作者:Challey

在第一篇中,我们提到比亚迪成立全资子公司“深圳比亚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看其经营范围,完全是剑指无人机。而且比亚迪电子进军无人机将可能采用迂回跨界的打法。

在接下来的续集深度分析中,主要从比亚迪将会研发什么样的无人机(从消费类还是行业类无人机入手)、比亚迪的策略、人才瓶颈、比亚迪进军无人机的可行性,能否弯道超车等方面来进行。

一、比亚迪将会研发什么样的无人机

无疑,比亚迪肯定结合自身的优势,研发车载无人机,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从正面与大疆竞争,几乎没有胜算的可能。

那么,比亚迪将从消费类还是行业类无人机开始入手呢,对于一个刚成立的公司,技术根基还没打牢,飞控、图传、云台、相机等等技术还未成熟,不可能两线作战。比亚迪只可能选择一个方向,那么是消费类还是行业类呢?这要看比亚迪的方向了,如果是瞄准行业类,那与大疆正面竞争的角度就小多了,但是做出来,更多的需要集成商去推广,而要想做好一款行业无人机,比亚迪需要更多的行业经验和统一的标准,显然,比亚迪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那目前就只有一个方向:车载消费类无人机。

至于开发什么类型的车载无人机,在第一篇中已经放出了很多汽车厂商的试验机型(见上述部分)。2018年,就传出比亚迪要做车载无人机。并有试验:比亚迪秦Pro通过车内DiLink中控大屏,直接操控无人机起飞。显然,2018年的那场试验,比亚迪的产品纯粹是玩玩,这样的产品很难拿得出手。要拿出真正吸引消费者的无人机,还是车载无人机,外观必须美、体验必须好、操控必须溜,最好是无感飞行......那就要考验比亚迪的创新和工业设计了。

二、比亚迪的优势

比亚迪的优势在于汽车生产与销售渠道等现成资源,其次还有比亚迪布局的电池、半导体芯片、供应链等方面。

电池优势:

用到无人机上的电池需要特殊加工生产,这点相信比亚迪能够做到。

芯片优势:

比亚迪刚刚成立的半导体公司能否与同样刚刚成立的无人机公司协同,并且快速研发出芯片,这需要时间,刚开始肯定无法体现出优势,但是如果一旦第一代产品成熟,第二代第三代的芯片优势将会充分发挥出来。这是大疆缺乏的,大疆目前还没有进行自研芯片。

制造优势:

比亚迪有成熟的工厂制造车间,要改造也是时间的事情(看新冠疫情下的比亚迪口罩生产线改造就知道),因此如果投入生产,比亚迪的成本优势肯定是有的,这方面大疆同样处于劣势。2017年大疆无人机的生产大部分给了深圳的海能达,后面可能自己也进行生产。而偏偏无人机生产组装的过程繁琐,组装后还要进行适飞测试,目前需要人工的地方还比较多。这方面大疆的生产成本优势是无法与制造巨头比亚迪相比的。

供应链优势:

大疆能够在无人机市场上所向披靡,首先凭借的是其积累的技术和产品体验,行业内无人能出其右。第二个也是最厉害的是大疆的价格优势,一旦大疆进入某个市场(无论是消费还是现在的重点行业市场),譬如植保、电力线巡检等等,一旦产品成熟,立马祭出价格大棒(当然不是所有机型都降价,只用一两款来打压竞争对手),往往把竞争对手打的不知所措,消费类如此,行业也是如此。

为什么大疆能够以质优价廉取胜?

就是因为其成熟的供应链优势,基于已有的市场和采购基数,大疆在各个元器件方面有很大的议价空间,供应商往往只能由大疆说了算。在整合上下游各个产业链方面,大疆更是得心应手。因此,无人机市场成了大疆自家的菜园子。

但是,一旦比亚迪进来后,以其本身强大的供应链,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比亚迪能否造出消费者喜爱的产品,能否有量的优势。

因此,供应链方面比亚迪有优势,但是不是前置优势。

三、比亚迪战略与策略

哪怕拥有上面诸多优势,采取跨界竞争模式,但是面对强大的大疆,估计比亚迪也没有完全胜算的把握,这就需要比亚迪有长远的战略和策略打法。

长远方面的战略需要考虑无人机与汽车定位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避开正面竞争;同时在某些方面需要深入战略布局,否则大疆依然可能与车企合作进军车载无人机消费市场,那样比亚迪所谓的跨界竞争模式将不复存在,胜算的几率就小很多了。

在策略方面,其实主要是市场营销与销售,怎样与大疆进行差异化,要不要跟大疆打价格战的问题。

四、人才瓶颈

说到底,一个行业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而无人机行业由于前期经过市场的洗礼,消费类基本只剩下大疆,人才流失、分流非常严重。特别是战略级定位的人才非常少。

在这个行业一直与大疆“硬钢”的深圳道通智能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前期通过各种渠道(包括从大疆挖人,所以两家企业打得难分难解)找到了很多技术型人才,也因此开发出了不错的无人机,但是却因此出现了内部问题,各路高手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在方向和路线问题上没有战略。要么跟在大疆后面走,导致被大疆提起外观诉讼,即使在8K方面先行一步也还是没有跳出大疆的竞争圈子,因此,深圳道通一直过的很“憋屈”,明明有好的技术,投入也不少,就是打不开市场,做不起来。

这就是战略级人才的缺失。

而比亚迪也将面临这样的情况,有钱能招聘到好的技术型人才,但是站在全局高度找方向,定布局的却很少。

五、比亚迪进军无人机的可行性,能否实现弯道超车?

那么,比亚迪进军无人机行业可行吗?

这是一个伪命题,人家都已经开干了,还说可不可行的问题。但是,从比亚迪电子注册资金5000万这一点来看,是远远不够的。

比亚迪没有选择收购其他无人机公司(收购会带来方向性问题),意味着他们会从头开始干。如果是一个80~100人左右的团队,一年的工资就要花掉一半多,还需要其他技术设备等较大的投入。因此,区区5000万根本不够。深圳道通可是每年都花上亿,原来做了几年消费类的普宙飞行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GDU)也宣称花了3亿,但后来还是不得不转到行业市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不要说弯道超车了,当然比亚迪集团后续会不会继续追加投资就未知了。

我们都希望行业有好的竞争,至少要有两家,对消费者,对市场的创新才会是好事。无人机是我们很多人从小就有的梦想,车载无人机更是会让有车一族和还未拥有车的一族插上飞翔的翅膀。

0 0

网友评论

取消